灰埠镇简介

灰埠镇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的一个镇,地理位置属于华东地区,行政代码是370283117,座机区号为0532,邮政编码为266000,辖区面积为118km,车牌号码前两位是鲁B,身份证前6位是370283。

灰埠镇市行政区划

区域名称 行政代码 面积 简介
灰埠镇 370283

前潘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5.5公里,淄阳河北崖,块状聚落。明崇祯年间(1628—1644年),潘姓由潘家洼迁此建村,故名潘家。后郑、祝、苗、王、徐等姓迁入,仍沿袭其名。前潘家村文明大街政区人口前潘家村位于镇驻地南部,全村耕地面积1717亩,农民237户,762人。

前潘家村 370283

前潘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5.5公里,淄阳河北崖,块状聚落。明崇祯年间(1628—1644年),潘姓由潘家洼迁此建村,故名潘家。后郑、祝、苗、王、徐等姓迁入,仍沿袭其名。前潘家村文明大街政区人口前潘家村位于镇驻地南部,全村耕地面积1717亩,农民237户,762人。

灰埠村 370283

灰埠村名由来位于平度城西北约33公里,烟台——汕头公路南侧。为镇政府驻地。农历二、七大集,四、九新集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徐姓由四川迁徙此地重建家园,后刘、张、王、滕、史、徐等姓相继至此落户,因这里有七个土壤呈灰色的小埠而得名。聚落成块状。明、清两代是“登莱通衢”上要地,国

三埠村 370283

三埠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4公里,烟台----汕头公路南侧,块状聚落。农历五、十市集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孙禄由四川省紫阳县大槐树铁对臼孙家迁徙此地,因村周有三个土埠,故以三埠得村称。政区人口三埠村位于镇驻地西部,264省道以南。全村耕地面积580亩,农民122户,

任家疃村 370283

任家疃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4公里,威乌(威海——乌海)高速公路南侧,淄阳河北岸。块状聚落,元朝末年,任性建村,因为户数少,取名小任家疃;明崇祯年间(1628—1644),任京从掖县西原村迁入,后来村庄不断扩大,改名为任家疃。任家疃村文明街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2072亩

岭上袁家村 370283

岭上袁家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3公里,威乌(威海——乌海)高速公路南侧,灰平公路西侧。块庄聚落,村东为丘陵,三面是平原。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(1368——1398),川籍移民袁世刚、袁世强、袁世福、袁世禄,由四川迁此安居,故名袁家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

陈埠李家村 370283

陈埠李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3公里。块庄聚落,东面埠岭,三面平原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川籍移民李氏徙居此地,因村东有个埠子,人们俗称陈埠,故村以埠名与姓氏得称陈埠李家。政区人口全村粮食面积1935亩,农民110户,411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2005年全村固

卧龙王家村 370283

卧龙王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3公里,块庄聚落,三面环埠,东面平原。明万历八年(1580),王守业从诸城坝山王家迁此另建新居,因村址在埠下凹处,取名卧洛王家,1945年后村业俱兴,村民富强,故改卧洛为卧龙,始得今称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718亩,农民91户,276人。经济状

北肖家村 370283

北肖家村村名由来原来是两个自然村。肖家,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4公里,威乌(威海—乌海)高速公路北侧,方形聚落。北肖家村庄一角明洪武二年(1369),川籍移民肖百信离乡背井迁此安家,取名肖家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以冠加方位法于1982年更名为北肖家。孙家庄,位于镇政府

顾家村 370283

顾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6公里,灰平路西侧,淄阳河北岸。农历四、九集市,长方形聚落485户,1570人,耕地面积2650亩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川籍移民顾成从成都峨嵋县杏花村至此居住,以姓取名顾家。清初即有翻砂业传统工艺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3150亩,农民5

下刘家村 370283

下刘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6公里,威乌(威海——乌海)高速公路北侧,泽河北岸,村势北高南低,块状聚落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川籍移民刘瑾、刘爱兄弟至此安居,因村址位于埠的下面,故名下刘家。下刘家村大街政区人口村耕地面积2960亩,农民403户,1400人。经济状况以

卢家村 370283

卢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5.5公里,淄阳河北岸,丁型聚落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川籍移民卢姓由早强县迁至山东莱芜县益丰村居住,后卢玄迁此建村,取名卢家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803亩,农民146户,428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有80户农民从事养殖、加工、运输

西张家村 370283

西张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5公里,淄阳河北岸,条状聚落。据张氏族谱记载,明嘉靖二十年(1541)始祖张岚由四川省迁来建村,以姓取名张家村,沿用至一九七八年。因本镇有两个张家村,该村位于西面,故为西张家。1982经县政府批准名为西张家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625亩,农

沙窝刘家村 370283

沙窝刘家村村庄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5公里,灰幸(灰埠——田庄幸福庄)路东侧,块状聚落。明崇祯三年(1630年),刘三德建村,因村地势低洼又系沙地,故以地理特征和姓氏取名沙窝刘家。村西有棵树干2.3米粗的古槐至今枝叶茂盛。政区人口全村粮食面积1144亩,农民138户,546

大庄子村 370283

大庄子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6公里,块状聚落。明成化年间(1465——1487),川籍移民至此建村,以“庄子”为村名,后异姓人家相继迁入,村庄不断扩大,因姓氏繁多(现有20个姓氏),改名为杂庄子。久之,人们感此名不雅,将“杂”改为“大”故得大庄子之名。有金矿、正在开采

于家屯村 370283

于家屯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3公里,威乌(威海——乌海)高速公路南侧,灰平(灰埠——平度)公路东侧,河溪由村东北流,北与莱州市邱家接壤。正方形聚落。据于氏族谱记载,明成化十六年(1480),始祖于德盛由大庄子村迁此建新居,以姓得名于家屯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360亩,农民

界山潘家村 370283

界山潘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4公里,界山西脚下。地处半丘陵半平原,块状聚落。据潘氏族谱记载,明洪武十三年(1380),始祖潘健由潘家洼村迁出至此另辟村落,因村立在贾家村后,故以姓和方位取名后潘家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以靠界山为据于1982年更名界山潘家。政区人

岭前郑家村 370283

岭前郑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公里,块状聚落户。清康熙十九年(1680),郑海,郑雨由前潘家析出至此定居,成村落后取名郑家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岭前郑家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409亩,农民64户,166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有5户农民

老洼姜家村 370283

老洼姜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公里,小辽河河由村南西流。明万历十八年(1385),姜伟龙、姜华龙从龙头姜家搬此另建家园,此处荒无人烟,地势涝洼,故名老洼姜家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,农民181户,546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全村有10户农村从事养殖业,从

韩家村 370283

韩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1公里。块状聚落,公路旁过。清康熙年间(1662—1722),韩英交由七坊韩家徙居此地,拓荒立业成村落后,以姓取名韩家。政区人口韩家村位于镇驻地东约1公里,全村耕地面积1152亩,农民258户,781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有90户农民从事

小灰埠村 370283

小灰埠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1公里。威乌(威海——乌海)高速公路北侧,高速路口西侧,长方形聚落。乾隆十九年(1754)建村,此处原为灰埠村的墓地,看守人徐之思在此居住,后繁衍成村,因隶属灰埠村,故称小灰埠。政区人口小灰埠村位于镇驻地南部约2公里,全村耕地面积528亩,农民2

红庙姜家村 370283

红庙姜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公里,灰幸路东侧,块状聚落。红庙姜家村的主街道明洪武二年(1369),川籍移民姜山至此定居,因村头有座红墙庙,俗称红庙,故以庙和姓氏组村称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324亩,农民203户,598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有20户农民从事养

红庙赵家村 370283

红庙赵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4公里,灰幸路西侧,块状聚落,小辽河由村南西流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川籍移民赵子庆至此定居,因村旁有座红庙,故得红庙赵家。政区人口红庙赵家位于镇驻地南部,全村耕地面积1388亩,农民210户,612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全村有4户农

东王哥庄村 370283

东王哥庄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.5公里。地半丘陵平原,块状聚落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王姓哥俩从四川狮子王家迁此建家立村,故名王哥庄。1959年分为两个自然村。冠加方位始得今称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660亩,农民90户,279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有10户农民

西王哥庄村 370283

西王哥庄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.5公里,块状聚落,北面埠岭,三面平原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王姓哥俩从四川狮子王家迁来立村,故名王哥庄。1959年分为两个自然村,冠加方位始得今称。西王哥庄大街政区人口西王哥庄位于镇驻地南部,全村耕地面积800亩,农民114户,357人

埠后村 370283

埠后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4公里,烟台----汕头公路南侧,不规则块状聚落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川籍移民刘芝明兄弟二人徙居此地新建家园,因村前有个土埠,故村以所处位置得称。政区人口三埠村位于镇驻地西南部,264省道以南。全村耕地面积1700亩,农民229户,741人

邵家村 370283

邵家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5.5公里。地处丘陵,块状聚落。据邵氏族谱载,清康熙十九年(1680),始祖邵孟使由大庄子村迁此立村,以姓取名为邵家。邵家村街道一角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676亩,农民125户,385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有20余户农民从事二三业,从业

东侯家村 370283

东侯家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6公里,界山东脚下,聚落为块状。西、北两面是丘陵,东、南两面是平原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侯姓择其地安家,成村落后,以姓取名侯家。村内侯姓虽已断后,村名沿旧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东侯家。村西“桃花山”上出土的“汉王

小苗家村 370283

小苗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北约4公里,环渤海湾黄大(河北黄骅——山东德州——龙口——烟台——大连)铁路南侧。北靠莱州市的海沧,地势低洼,块状聚落。清康熙十九年(1680年),苗芝彦由大苗家村迁此另建新居,以姓名村,为与迁出村相区别,故名小苗家。正在兴建的青岛平度火车站,就

小官庄村 370283

小官庄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约3公里,烟台----汕头公路北侧,村势西高东低。西、南两面为埠岭,东、北两面为平原,块状聚落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川籍移民王文礼由调山埠迁此另建家园,因村傍大官庄,户数又少,故取名小官庄。小官庄村文明大街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800亩,农民1

大官庄村 370283

大官庄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北约3公里,烟台—汕头公路北侧。块状聚落。元朝已有人在此居住。明初,王资、王禄等兄弟十一人由掖县(莱州市)东南隅机房街迁来,因此处前有埠岭,后有河流,风水较好,故取名三贤埠大官庄,后简称大官庄。大官庄村文明大街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4656亩,农民

三埠李家村 370283

三埠李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5公里,烟台----汕头公路南侧。一面埠岭,三面平原,块状聚落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李刚、李臻、李强兄弟三人由四川成都府化阳县毫洛李家迁往山东、分别立村,李臻在此定居,因村东有三个小土埠。故取三埠李家村称。村旁有大汶口文化遗址。政区人口村

独埠陈家村 370283

独埠陈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6公里,威乌(威海—乌海)高速公路北侧,不规则块状聚落,泽河西岸。明洪武九年(1376),陈姓兄弟携家眷徙居此地,以姓取名陈家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以傍独埠为由,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独埠陈家。政区人口陈家村位于镇驻地西部,264省道

下王家村 370283

下王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6公里,威乌(威海——乌海)高速公路北侧,泽河东岸,方形聚落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川籍移民王大老由对臼王家徙居此地建家园,因村立于埠下,故得下王家之名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769亩,农民306户,972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为主

庚家村 370283

庚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4公里,块状聚落,北依埠岭,南临淄阳河。明洪武年间(1368--1398),川籍移民庚文超等徙此安居,繁衍生息,成村落后,以姓取名庚家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640亩,农民77户,280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有40户农民从事运输业,从业数达到

吕家集村 370283

吕家集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西南约9公里,双山河北岸,新昌路经过该村,聚落呈长方形。农历三、八集市。明洪武二年(1369)川籍移民吕天宫迁此定居,取名大吕屯,设集日后改名为吕家集,相继黄、李、孙、郭、马、房、王、白、刘、胡等姓在村周围建立了三家屯、刘家后、郭家庄三村,后统称

西八甲村 370283

西八甲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北约8公里,泽河东岸,新昌路北侧。聚落三面环河,为东西长方形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川籍王天礼、王天福由对臼王家徙居此地,因当时只有八家村民,故名八家,后演变为八甲,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西八甲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9

三堤东村 370283

三堤东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9公里,泽河东岸。农历五、十集市,新昌(新河—昌里—三堤)公路过村。长方形块状聚落。据王氏族谱载。明成化元年(1465年),王廷和由四川徙此建村,因胶莱河水涨外溢,庄园深受其害。居民筑堤防患,内外修筑三道大堤。终得安居乐业。故以三堤为村名,

三堤西村 370283

三堤西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9公里,泽河东岸。农历五、十集市,新昌(新河—昌里—三堤)公路过村。长方形块状聚落。据王氏族谱载。明成化元年(1465年),王廷和由四川徙此建村,因胶莱河水涨外溢,庄园深受其害。居民筑堤防患,内外修筑三道大堤。终得安居乐业。故以三堤为村名,以

胡家村 370283

胡家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9公里,南北长方形聚落,。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汪世龙由四川至此建村,因此处马莲草繁茂,取名马莲庄;明万历十六年(1588年),胡姓迁其旁立村,名胡家屯,后两村成为一村,胡姓人丁日盛,故改马莲庄为胡家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21

东宅科村 370283

东宅科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(村)东南约9.5公里,公路由村北横过,地处平原,块状聚落,。据戴氏族谱载,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戴光道由平度城北戴家庄至此建村,取名戴家庄。后李、王等姓氏迁入协商以吉语改名宅科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东宅科。政区人口

前炉村 370283

前炉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10公里,地处平原,方形聚落。南有套河横流。据王氏祖谱载,明崇祯十一年(1638年),掖县夏邱刘家村的王珂、王月、王称兄弟至此定居,因在炉里屯前,取名前炉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634亩,农民255户,746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2

贾家村 370283

贾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4公里,东靠界山。聚落为长方形。据贾氏族谱载,明洪武二年(1369),始祖贾开元由四川成都府迁此建家园,成村落后,以姓取名贾家。贾家村文明大街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876亩,农民366户,1040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石子加工业为主。有村集体企业1处

后炉村 370283

后炉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9.5公里,北依公路南临套河,长方形聚落。明天启六年(1626年)王国士兄弟三人由掖县五官村至此居住,以生炉打铁为业,故名炉里屯。清光绪三年(1887年),改为后炉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780亩,农民143户,398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农业

赖家村 370283

赖家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公里,淄阳河南岸。方形块状聚落。明洪武初年(1368年),川籍移民赖应登迁徙此地建村。成村落后,以姓取村名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600亩,农民80户,255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有1户农民从事加工业,从业人数达到4人。2005年全

焦家庄子村 370283

焦家庄子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约8.5公里,新昌路南侧,泽河西畔不规则块状聚落。焦氏族谱载,明正德年间(1505—1521年),川籍焦孟起,焦孟丰先迁徙蓼兰居住,后焦孟丰由蓼兰至此另辟新居,以姓取名焦家庄子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2496亩,农民245户,750人。经济状况

曲家村 370283

曲家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约8公里,泽河西岸,新昌路北侧,平原洼地,带状聚落,东北西南走向。据曲氏族谱载,明崇祯六年(1633年),曲九福、曲九伟、曲九香、曲九庆兄弟为逃避兵乱由莱州郑村至此居住,取名曲家。因村中有个湾,居湾东的称湾东或东曲家,居湾西的称湾西或西曲家。后

傅家村 370283

傅家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3公里,威乌(威海——乌海)高速公路南侧,块状聚落。明洪武二年(1369)川籍移民傅有良、傅有和、傅仲和兄弟三人徙居此地,以姓取名傅家。政区人口付家村位于镇驻地南部,全村耕地面积1265亩,农民208户,608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全村

苇园王家村 370283

苇园王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公里,淄阳河南岸,块状聚落,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王平、王选由昌邑县密埠店迁来安家,取名王家村;后因河水冲刷,村周围形成许多沟渠,沟渠内长满了芦苇,村庄在茂盛的芦苇中,故冠加苇园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414亩,农民40户,

西马家庄村 370283

西马家庄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约7公里,泽河东岸,长方形聚落。据马氏族谱载,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马昌福、马昌明由四川徙此居住,渐成村落后,以姓取马家庄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村名冠加“西”字,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为今名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850亩,农民68户,2

红苗辛庄村 370283

红苗辛庄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4.5公里,块状聚落,60户,180人,240亩耕地。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),李守强由掖县海镇李家至此定居,此处土地荒芜,拓荒耕耘历经艰辛,以辛庄铭记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启用红庙辛庄名称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360亩

中炉村 370283

中炉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10公里,带状聚落。明崇祯十一年,李启由四川至此定居,躬耕为生,成村落后,取名前李家,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因南有前炉、北靠后炉,村落在两村中间,改名为中炉。政区人口中炉村位于镇驻地南部,全村耕地面积459亩,农民52户,162人。经济

城子西村 370283

城子西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约9公里,淄阳河南畔,块状聚落,是境内最大的、建村最早的村庄。农历一、六逢集。据官氏祖谱记载,南宋高宗时(1127年),官继生由河南上蔡县迁此居住,他姓也相继迁入,繁衍成村,因此处有汉置卢乡县城,故取名城子。1945年始划分为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

邹家村 370283

邹家村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西南约9公里,双山河北岸,南北长方形聚落。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邹继绪由三堤村迁此安家定居,故名邹家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820亩,农民250户,787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有101户农民从事棉花经营,从业人数257人。2005

红山四甲村 370283

红山四甲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6公里,地处丘陵。聚落呈方型。明洪武二年(1369)。张岗、张龙兄弟由四川迁徙此地定居,取名四甲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以附近有红山为由于1982年启用红山四甲名称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,农民198户,600人。经济状况以发

翟戈庄村 370283

翟戈庄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北约6公里。西邻莱州市黑羊山村。明洪武年间(1368——1369),翟氏兄弟有四川迁徙此地定居,以姓取名翟哥庄,后李姓等姓相继迁来居住。历史上因村内李姓人种出的黄瓜非常好吃,民间又有“黄瓜李家”村名的美称。政区人口洪山四甲位于镇驻地东北部,全村耕

北城戈庄村 370283

北城戈庄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约8.5公里,地处平原,块状聚落。明永乐年间(1403——1424年),川籍移民王能徙此建村,因在古卢乡县城北七华里,按“三里为城,七里为廓”之规定,该村应称廓,故得名北城廓庄,后“廓”字演化为“戈”字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869亩,农民2

蒋家村 370283

蒋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8公里,淄阳河北畔,平原地,长方形聚落。据蒋氏祖谱载,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始祖蒋文、蒋武、蒋祯、蒋佑四兄弟由宗家埠迁此立村,故得名蒋家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960亩,农民181户,501人。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。2005年全村固定资

谭家村 370283

谭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8公里,淄阳河北岸,灰埠—店子公路东侧,长方形聚落。建村于明初,原名桑园韩家。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20年)谭恕由谭家夼迁入,因人丁日盛,遂改名谭家。1940年前分韩家、谭家两个行政村,1946年两村归一通称谭家,现有造纸厂、纸箱厂、机电

郑戈庄村 370283

郑戈庄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公里,灰幸路东侧,淄阳河南岸,方形聚落,300户,976人,耕地面积2700亩。明成化年间(1465—1487年),始祖郑无有由昌邑县郑家坡迁此建村,以姓取名郑古庄,后书写为郑戈庄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3300亩,农民364户,988人。

城子东村 370283

城子东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约9公里,淄阳河南畔,块状聚落,是境内最大的、建村最早的村庄。农历一、六逢集。据官氏祖谱记载,南宋高宗时(1127年),官继生由河南上蔡县迁此居住,他姓也相继迁入,繁衍成村,因此处有汉置卢乡县城,故取名城子。1945年始划分为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

岭西王家村 370283

岭西王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2公里,威乌(威海——乌海)高速公路北侧,聚落呈块状,一面丘岭,三面平原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川籍移民王石刚,千里迢迢徙居此地,取名王家庄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以特有地物为据于1982年更名为岭西王家。岭西王家村文明大街政区人口岭

城子南村 370283

城子南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约9公里,淄阳河南畔,块状聚落,是境内最大的、建村最早的村庄。农历一、六逢集。据官氏祖谱记载,南宋高宗时(1127年),官继生由河南上蔡县迁此居住,他姓也相继迁入,繁衍成村,因此处有汉置卢乡县城,故取名城子。1945年始划分为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

城子北村 370283

城子北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约9公里,淄阳河南畔,块状聚落,是境内最大的、建村最早的村庄。农历一、六逢集。据官氏祖谱记载,南宋高宗时(1127年),官继生由河南上蔡县迁此居住,他姓也相继迁入,繁衍成村,因此处有汉置卢乡县城,故取名城子。1945年始划分为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

东邵家村 370283

东邵家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9.5公里,淄阳河南岸,块状聚落。村名由来据张氏祖谱记载,明弘治十四年(1501年),始祖张锡福由四川迁来拓荒建村,以姓取名张家庄,后邵永千从南城戈庄迁入,成为主姓,故改称邵家疃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东邵家。政区

孙林村 370283

孙林村村名由来原为两个自然村。孙家: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(村)东南约8公里,淄阳河南畔,块状聚落。据孙氏祖谱记载,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始祖孙殿由四川窑村至此定居,故名孙家。1943年与林家合并,以两村名首字组称。林家:据林姓祖谱载,明洪武六年(1373年),林万钱由四川迁来在

于家村 370283

于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8公里,淄阳河南岸。长方形形聚落,据开氏族谱载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王德仕由掖县沙河东于家屯迁此处新居,以姓取名于家,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于家村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950亩,农民125户,383人。经济状况以

仲秦村 370283

仲秦村名由来原为两个自然村。仲家: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(村)东南约7.5公里。明成化十六年(1480年)仲九法立村,取名仲家。1957年与秦家组成一个村委会,名仲秦。秦家庙: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.5公里。据秦氏族谱载,明弘治二年(1489年)秦三界、秦三元兄弟建村,以姓取名

界山林家村 370283

界山林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4.5公里,聚落为块状,三面环埠岭,北面有小岳河。明洪武年间(1368——1398),林姓由四川徙居此地立村,以姓取村名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以靠界山为由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界山林家。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425亩,农民116户,332

东张家村 370283

东张家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.5公里,灰平路东侧,南临淄阳河,块状聚落。据张氏祖谱记载,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张琳由四川迁此新建家园,以姓取名张家,亦称小张家。地名普查时因重名,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东张家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320亩,农民70户,200

灰埠镇详细介绍

  " 灰埠镇是全国重点镇、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、青岛市文明小城镇示范点。灰埠镇位于胶东半岛渤海湾畔,青岛、烟台、潍坊三市交界处,全镇总面积118平方公里,辖71个行政村、5万人口。
   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,灰埠镇居于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,扼内地与胶东半岛联系咽喉,通过发达的高速公路、国道、铁路、水路和航空网与国内外各主要城市相连。
   灰埠镇历史文化悠久,传承了距今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、距今2200多年的两汉文明和500多年历史的明清进京驿站风采,民风淳朴,商儒文化积蕴深厚,为历代舟车辐辏之所和商贾云集之处。
   灰埠镇资源丰富,气候宜人。镇内储有丰富的金、铁、铅、钾长石、钠长石、石灰岩和优质矿泉水等矿产资源20多个品种,也是优质粮食、蔬菜、瓜果、养殖生产基地。属大陆季风性气候,又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,冬暖夏凉,气候宜人。
   灰埠镇工业和商贸业发达,外向型经济和专业市场发展迅速,“一个中心、两条经济带”初具规模。目前,全镇已落户工商企业120多家,已形成工艺品加工、机械制造、精铸配件、汽车轮胎、矿山开采(金、铁、钾长石、白云岩)、水泥建材、纸箱加工、专业市场、餐饮服务9个产业聚集群。
   灰埠镇正日益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与青岛市1小时经济圈交汇点上的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的中心。
  ".

还有1个地名与灰埠镇同名:
  •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灰埠镇地图 查看地图大图

    来说一句吧 (0人参与,0条评论)
    请登录

   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,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。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、图片,欢迎与我们联系

    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网站指南 | 法律声明 | 友情链接 | 给我们留言 | 投稿指南
    COPYRIGHT @ 2001-2017 CNlinfo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运营商:深圳市兴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